不要因为片名错过了这部黑马美剧

不要因为片名错过了这部黑马美剧

该剧由参与过执导《越狱》《迷失》《豪斯医生》的导演葛·艾坦尼斯执导,作为这么多经典美剧的幕后推手,让人不免对其新剧充满了期待。

故事灵感来源于上世纪末的“大学炸弹客”事件,自1975年美国西北大学遭受邮件炸弹袭击以来,此后17年,“炸弹客”寄出的邮包共16次,造成3人死亡,23人受伤,FBI追踪其踪迹二十余年。

“大学炸弹客”卡辛斯基拥有167的超高智商,16岁就被哈佛数学系录取,是少有的“天才式”人物。后赴密歇根大学只用了几个月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。

休教授马斯威尔评价说,“卡辛斯基的博士论文全美国只有10-12个人能看懂”。1967年,卡辛斯基的论文被评为密歇根大学年度最佳论文。当年,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史上最年轻的助理数学教授。

卡辛斯基小时候,由于高智商被允许跳级。跳级对他学业有帮助,但对他性格的塑造却烙下很多缺陷。因为在班上年龄太小,他遭受同学欺凌,造成了他怕人、孤僻和反社会的性格。

所以说,天才与魔鬼往往就在一念之间,其反社会、反技术的思想为其日后的罪行种下恶果。

在17年的调查中,FBI动用500名特工,花费500万美元,误抓了200多名嫌疑犯,查访上万民众,接了2万多通检举电线万美元,使“大学炸弹客”成为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之一。

另一男主由在《复仇者联盟》中饰演“幻视侠”的保罗·贝坦尼饰演,扮演“大学炸弹客”卡。

本剧主要讲述了不走寻常路的FBI探员菲兹利用语言系统收集情报,将藏匿近20的“炸弹客”泰德抓捕归案的故事。

诸多犯罪侦探剧的看点在于“猜凶手”,不过本剧开头就没想着走寻常路,在第一集就交代了凶手是谁。

故事开篇,伴随着低沉的旁白,配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快递运作场景,从取件、分拣运输派送,最后收件,事无巨细。

说回男主之一菲兹(萨姆·沃辛顿饰),小城镇巡警出身,身上却带着一股子不属于“小人物”的劲儿,出场自带男主耀眼的光环。

刚回到家,还没来得及和妻子亲热亲热,炸弹客专案小组的资料就丢到了他面前。

他的工作是侧写师,可以通过蛛丝马迹做出人物画像,描述出对方的性格、教育背景、家庭、职业,甚至于相貌。

一般对侧写师的工作要求是,只需要完成一份出色的报告即可,而菲兹,却满脑子想着抓凶手,甚至和上司对着干,所以想都不用想,他的仕途之路不会太顺利。

炸弹客几近猖狂地利用炸弹包裹突出自己的话语权,其最终目的也有些令人吃惊,只为了让报纸发表自己的《宣言》,而《宣言》则是其思想的结晶,突出了其反科技与反现代文明的诸多言论。

菲兹从《宣言》入手,通过分析其语言寻找其行为和性格特点,通过语言博弈的手法十分巧妙,一层一层抽丝剥茧,直到最后看到赤身裸体的凶手。

而另一男主泰德(保罗·贝坦尼饰),作为哈佛高材生的他,拥有超高的智商,残忍起来却简直令人发指。

通过邮寄包裹的方式炸毁大学、飞机、电脑专卖店,炸伤教授,所有现代文明繁荣的地方几乎都是他的狩猎场所。

本剧双线年为时间线展开。两人的博弈也不仅仅是“你抓我逃”的模式,也有追捕之后诱导认罪的较量。

两人之间的“诛心”之战更是看得人不亦乐乎,不过两人之间也存在诸多相似点,正因为相似,怼起来才能直戳痛点。

事实上,菲兹从未将泰德看做敌人,反而将其视作自己的英雄,一个FBI将一个罪犯奉做自己的英雄,想想都有些胆战心惊,但两人之间的相似也并非毫无理由。

菲兹虽然出身卑微,却渴望成功,渴望被人理解,渴望证明自己;而泰德,正是因为无人理解,没有人聆听,才会有十分扭曲的世界观,或许,两人只是“

英雄相惜”罢了。罪犯与FBI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,仿若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但是如果说两人之间谁更有看头的话,也说不准。

拿泰德来说,拥有独特的世界观与令人引以为傲的智商,在哈佛的前一段时间意气风发,甚至连抽根烟都及其讲究。

自以为遇上了世界上最懂自己的老师,却没想到被当做洗脑组织的试验品,这也是泰德人生之中极为重大的转折点。

自小因为崇尚原始的生活,好不容易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两人在森林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,可是好景不长,因为小伙伴,恋爱了。

也挺悲催的,毕竟三人行是没有好结果的,尤其是泰德目睹了自己的小伙伴和其小女友亲亲的场面,也是糟心,所以,泰德愉快的选择了黑化。

经历了小伙伴的背叛,再加上洗脑组织的折磨,泰德正常的人生之路宣告完结,走上了“炸弹狂人”之路。

放大其人性中的缺陷。比如为了资料背叛并肩作战的“好姐妹”,更比如为了案件抛妻弃子。

在外人看来,菲兹的家庭已经十分圆满了,贤惠美丽的妻子,懂事的儿子,与妻子关系从最初的亲密到最后的“尬聊”或是“查岗”,已经初见这场婚姻的某些端倪。

菲兹面对自家妻子的不自然,却与另一位精明美丽的语言女博士侃侃而谈,直到最后差点擦枪走火,也着实令人一惊。

两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音,进可攻、退可守,就是不迈出那一步,因为如果真的如此,大可以从道德层面上来谴责他,但当看到泰德身上诸多矛盾,又会有一丝同情。

本剧并没有着眼于构造两人之间明面上的真枪实弹的博弈,反而将这样的想法暗化,转而从思想上入手,构造了一副精彩的博弈之战,在这样的铺垫之下,盲目地探索剧情倒显得有些苍白。

比如,随着时日渐长,泰德逐渐感到疲惫,渴望美满的家庭,而这样的家庭,却是菲兹已然拥有却不懂得珍惜的。

探员与炸弹客,仿若是现实残忍的真实写照,是童年扭曲无处发泄无人理解的痛苦造成的后果,是在英雄主义包裹的外壳之下内心的不善良。

而结局,处理得十分巧妙,伴随着监狱铁门的关闭,那扇通往自由之路的门仿佛也紧紧关上了。

往往大量的闪回、与现实对照的手法都不怎么讨巧,但该剧却运用得十分巧妙, 不断制造悬念。

创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将善与恶对立化,虽然罪犯终将被绳之以法,但是对事件之后的思考却远胜于此。

正邪对立的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,人性大多是经不起考验的,或许,某一刻,任何人都是炸弹客。

社会是一向不怎么包容变态杀手和精神病的,但究其根本,类似泰德这样的“变态”,是天生,还是人为?若是后者,未免可怕,但是,再温情的借口都无法为杀人开脱,再悲惨的经历也不能成为沉沦的理由。

该剧的评分仍旧在不断的爬升,不过显然,《追缉:炸弹客》的野心绝不仅此,在带给你不同寻常的犯罪剧的同时,更想说明的,则是颠覆式的世界观。

发表评论